核泄漏一般情況下對人類的影響表現在核輻射。放射性物質以波或微粒形式發射出一種能量,包括阿爾法射線(α)、貝塔射線(β)和伽馬射線(γ)。α輻射只要用一張紙就能擋住,但吸入體內危害大;β輻射是高速電子流,帶負電,質量小,用幾毫米厚的鋁片就可以擋住,皮膚沾上后燒傷明顯;γ輻射和X射線相似,能穿透人體和建筑物,危害距離遠。
宇宙、自然界能產生放射性的物質不少,譬如,人體內部天然存在著放射性物質鉀—40;巖石、土壤和水體中也存在著放射性物質;太陽光等宇宙射線;使用手機、看電視、坐飛機、抽煙,特別是胸透檢查,都會產生輻射。
輻射無色、無味、無聲,看不見摸不著,卻可用儀器來探測和度量。度量輻射劑量的單位是希沃特(Sv),簡稱希,1毫希沃特等于1%。希沃特。
據統計,世界各地的天然輻射劑量平均為2.2毫希/人•年,而核電站對周圍居民造成的輻射劑量平均僅為0.02毫希/人•年,不到前者的1%,比一年做一次X光胸透檢查所受的輻射還小得多(做一次胸透檢查所受的劑量為0.2毫希)。
科學研究證明,少量的輻射照射對人體是無害的,只有核爆炸或核電站事故泄漏的放射性物質超標才能大范圍地造成人員傷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