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大家好:
可能大家對我還比較陌生,近期一些報紙和網絡媒體像人民網、解放日報等,都提到了我的名字:中國工程院院士潘自強:警惕“隱形殺手”室內“氡”污染、警惕新房裝修后“氡”污染誘發癌癥、肺癌誘因,室內“氡氣”猛于PM2.5。現在我正式向大家介紹一下自己,讓大家多多了解,別被無形的傷害了。
我的中文名字叫“氡”,小名“氡氡”,英文名Rn,關于我的出現那是一個長遠的故事,追述到19世紀,還與幾位偉大的科學家有關。1899年居里夫婦在對 鐳觀察研究時發現,鐳所發出的氣體在一個月后仍具有放射性,同年盧瑟福在測量來自氧化釷的輻射時,也發現了這一放射性的氣體,到1910年拉齊姆和格雷分 離出了單體,之后我就正式誕生了,名字也被確定下來。
關于我的長相,一般情況下,大家是看不見我,聞不到我,我也不會發出刺激性的臭味,只有在實驗室條件下特定的低溫中,我才會凝結顯出形態并且發出光芒,溫度降低,會黃色變成橘紅色,所以在生活中大家都會忽略我的存在。
但我卻和大家相當的靠近,在臥室的墻壁中,在廚房的天然氣里,在地板下的土壤里,還有在大家呼吸的空氣里,都會有我以氣體形態穩定的存在。
大家與我不熟悉,但我卻很喜歡與大家親近,我會通過空氣進入呼吸道,特別容易與脂肪組織相結合,雖然與大家親近了,但我卻會身不由己的發生衰變,放出α射線,傷害大家。
每年全球都會有幾萬人患肺癌,我已成為患肺癌的“二號誘因”。雖然我的惡名在外,但大家對于我的認識還是不足。在美國每年都有“防氡周”,但聯邦政府還是啟動了“氡行動計劃”已確保這一問題引起大家的重視。
據調查,每15個家庭中就有1家含量高。而我的傷害是與大家接觸時間的長久和室內濃度有相當大的關系,從各國的濃度限制標準看,70-150貝克/m3是上限安全標準,150-400貝克/m3是行動標準,大家做好室內防護和濃度測試才能愉快地和我玩耍啦。
“氡氡”是個好孩子,不想傷害大家,收到氡氡的信后請大家多多關注,正確的和“氡氡”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