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較于化石能源和其他非化石能源,核能發電由于清潔、高效而具有明顯的優勢,這在業界已經形成普遍共識。不過,仍有聲音認為,核電既不清潔也不低碳,因為“雖然核能發電不會產生二氧化碳,但電廠的建設、運維等過程卻會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而且,核能發電時會把產生的熱量排放到海水中,使海水溫度上升,結果排出更多的二氧化碳。”事實果真如此嗎?對此,光明日報記者近日采訪了中國核工業集團總公司“快堆”工程首席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徐銤。
記者:利用核能發電的全過程會排放出更多的二氧化碳嗎?
徐銤:這樣的說法缺少科學依據。一般認為,水電、太陽能、風電、核電都屬于清潔能源,盡管它們在發電過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為零,但是如果從設備、系統、整體的角度,把電廠的建設、運維等考慮在內,每種新能源也都存在一定的碳排放。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發布的報告顯示:每生產1千瓦時電力,煤炭需要排放357克碳當量,光伏需要排放76.4克,水力需要排放64.4克,風能需要排放13.1克,核能只需要排放5.7克。從以上統計數據可以看出,核電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很少,是低碳、清潔的綠色能源。
為什么每生產1千瓦時電力,核能排放的碳當量最少?原因就在于,核電的能量密度特別高,只需要一點點燃料就能釋放出很多能量,所以在同等規模裝機的情況下,需要分攤的碳排放就少。
從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推動低碳、綠色發展的角度來說,我國要加快發展核電,并賦予其基荷運行地位。
記者:在我國,發展核電產業有什么特殊的意義么?
徐銤:確實有特別重要的意義。發展核電是能源清潔化的有效途徑。當前,全球氣候變化已經成為大國角力的焦點議題,如何在碳排放交易體系的規則制定中,維護作為發展中國家的權益,成為我國當前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增加談判籌碼的有效途徑是,盡快、盡可能地降低碳排放的增速。在這方面,核電作為最清潔的能源,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目前,世界上有18個國家的核電占比超過20%,全世界的平均占比約為13%,核電大國法國甚至達到75%;相比之下,核電在我國電力供應中的占比只有3%左右。因此,我國核電的發展空間很大,前景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