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節步入深秋,近日霧霾再次籠罩華北,多地PM2.5指數爆表,人們在室外的活動受到了很大的影響,人們在應對霧霾天氣時已有了“三字經”:戴口罩,少出門,勤喝水,莫熬夜,眼干澀,滴“淚液”,看老幼,及時治。室外污染如此嚴重,對于室內環境污染,大家又有多少應對呢?
“氡”一個相對陌生的名字,逐漸步入人們的視線,伴隨它的是“室內隱形殺手”、“肺癌第二大誘因”等令人恫嚇的稱號撲面而來,但我們對它又知道多少呢?又有怎樣的應對呢?(我們是否總是要慢半拍?)先來看看國外的情況吧。
“氡”危害的國際形勢
早在1987年氡氣被國際癌癥研究機構列入室內重要致癌物質。 氡是ICRP推薦的慢性照射行動水平具體數據的唯一核素,被WHO(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為19種主要的環境致癌物質之一。
氡的危害,以美國為例:由氡引起的癌癥死亡人數居意外死亡人數首位,據統計,美國估計每年有20000例肺癌由于是室內的氡氣所引起的,成為引起肺癌的第二大因素。荷蘭,由氡氣引肺癌為交通事故的2/3 。 在瑞典,氡在所有癌癥誘因中排第五位。
美國全國氡行動周
美國全國氡行動周起始于1990年。由國會決定,采用由白宮發表總統公開信的形式,鼓勵美國公民對來自氡的健康危害采取預防行動。全國氡行動周的目的是把氡作為一個比較嚴重的公眾健康問題提出來引起人們的注意,從而使美國人采取防護性措施,盡可能地減少氡的危害。
1999年行動周
行動周的主題開展“氡”測試,著重強調在室內進行氡監測的重要性。其形式較以往也更加豐富多彩,從克林頓總統的公開信、電視廣播和互聯網新媒體掀起 “氡測試”新聞浪潮,再到電視臺知識問答,互聯網游戲問答、線下名人住宅測試、社區“氡測試”競賽等一系列活動,配合行動周。
美國國家科學委員會和美國環境保護局還發表了公眾服務公告,為需要進行氡測試的家庭提供廉價的短期和長期氡測試裝置。
2011年“聯邦氡行動計劃”
住宅中氡含量過高已經成為了全美的公共衛生安全問題。為了應對氡給人體造成的危險,來自美國聯邦政府的各個部門(環境保護局、農業部、國防部、能源部、衛生部、住房和城市發展部、內政部等九大重要部門)聯合發起了“聯邦氡行動計劃”,此次計劃涵蓋面更為廣闊,通過各方面聯合行動,綜合數據,提出更有 說服力和影響力的證據。
視線再度回到國內,在應對“氡污染”宣傳這一塊基本屬于空白,普通民眾對于居室內氡引起的照射的潛在健康的認識仍然有限。但我們也有有利點,像“霧霾”,“PM2.5”這些詞幾年前鮮有聽聞,而現在卻成為最熱詞匯,公眾媒體在其中起到了巨大作用。
而今面對如此嚴峻“氡污染”形勢,公眾媒體應該先行一步,在輿論宣傳導向上發揮自己的職責,引發大家對“氡污染”的重視,讓“氡”天的過去,春天來臨。